前 言
金年会是由原江蘇省太倉師範學校、太倉工業學校和太倉廣播電視大學合并升格建立的。江蘇省太倉師範學校建校于1907年,在漫長的辦學曆史中,形成了愛國的光榮革命傳統。早在1919年,太師學生就積極投身到震驚全國的五四運動中。在1925年五卅運動中、1928年“濟南慘案”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以及1945年反對日寇侵占太師校園和在解放戰争中,太師學生都積極采取多種形式進行鬥争,成為學生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太師學生積極報名,參軍參幹,參加捐獻飛機大炮,有的同學在朝鮮戰場上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我們在這裡整理了潘叔倫、戈拔、任陽升、奚品衡和楊獻賢等五位革命烈士的事迹。他們是太師的光榮和驕傲,也是健雄學院的光榮和驕傲,他們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為國捐軀的壯舉成為永不褪色的記憶,永遠珍藏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要踏着先烈的足迹,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學習。
潘叔倫烈士(31屆校友)
潘叔倫(1915-1942),江蘇宜興人,曾就讀于江蘇省立太倉中學校,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是初中三年級學生。1938年潘叔倫輾轉奔赴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先後任總校政治部宣傳部幹事,校刊(學習與鬥争》編輯等職,後去敵後根據地工作。1942年,日寇對我晉東南根據地發動五月大掃蕩,潘叔倫帶領小分隊運糧返回途中,與**遭遇,不幸落人包圍被俘,後押至石家莊,敵人對他進行了嚴刑拷打與誘降,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潘叔倫犧牲後,**時期曾任抗大總校政委、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張際春同志,曾對他作過很高的評價。潘叔倫烈士是**時期太師學生投筆從戎奔赴延安的學子之一, 也是太師光榮校史中先烈之一 。他的一生是短暫的,卻閃射出耀眼的光輝。
戈拔烈士(42屆校友)
戈拔(1916-1948),原名金應丙,化名祝成、王立成。出生于江蘇啟東新港鎮旁一個農民家庭。1939年1月,他前往上海的太倉師範讀書,目睹日機轟炸慘景,後加入中國共産黨。
1941年1月,戈拔任縣抗日民主政府社會民政科科員。不久,被調去四分區抗**政幹校學習,并擔任經濟隊副指導員。1942年初夏,他擔任縣農抗會宣傳部長,同年冬奉命開辟啟東區,組織教抗會,團結各界人士共同抗日。1942年6月,戈拔秘密偵察日僞敵情,向粟裕師長報告,并連夜返回,布置戰鬥任務,為全殲該敵作了貢獻。1943年反“清鄉”鬥争開始後,戈拔任啟東區委副書記兼區大隊教導員,經常率部出入日僞據點打擊敵人。1945年**投降前夕,戈拔率部深入和合鎮據點與僞軍中隊長盛湘平的代表談判,達成收編協議。是年冬,戈拔聞訊江南僞軍仲炳賢部竄來寅陽外口**物資,他和短槍隊員化裝潛入仲部船隻,預伏要害部位,擊斃僞軍,繳獲船上幾十擔皮棉和幾千斤花生油。
1946年,戈拔調任啟東警衛團政治處副主任。反頑鬥争中殲敵掃蕩隊70多人,智取郁家村據點,攻克江夏村、新安鎮等據點,戰鬥中戈拔指揮果斷,戰績輝煌。1947年10月,戈拔調至華中九分區8團2營任營長,參加了由分區統-組織的攻克**鎮、梁垛鎮、惠和鎮、東餘鎮等敵據點的戰鬥,屢建功勳。
1948年圍攻彙龍鎮據點的“六八”戰役中,戈拔告别了快要分娩的愛人張彩範,率部上戰場,負責攻克合興鎮據點。據點前面是一片開闊地,易守難攻,敵人憑借十幾挺機槍瘋狂頑抗。總攻開始後,他率領突擊隊員沖鋒,光榮獻身。戈拔烈士是太師校友在人民解放戰争勝利前夜壯烈犧牲的烈士之一。
任陽升烈士(47屆校友)
任陽升(1927-1948),1927年10月7日出生,上海嘉定人,1945年入黨,1945年參加革命,浦東人民解放總隊**工作人員,于1948年4月15日在浦東祝家橋四團倉東施家宅犧牲。
1945年夏,任陽升服從革命需要,辭去教師職務,放棄工資收入,考入太倉師範,開展學運工作,并在太倉師範用“義結金蘭”的方式與一些同學結為知交,從中培養建黨對象。1947年春他從太倉師範畢業後,應聘在太倉師範附小執教,以便就近在太倉師範開展學生運動。
1947年夏,任陽升的父親因病無力就醫而亡故,母親和領養的妹妹生活無着落,過着饑寒交迫的生活,沉重的家庭負擔就壓到了他的肩頭。1947年秋,任陽升的聯系人在上海被捕,組織上命令其撤離。他再次辭去教師職務,轉移到青東遊擊區參加武裝鬥争。他曾對戰友吳友仁說:“我參加革命的後顧之憂就是母親和妹妹的生活,但是這總不能動搖我的革命意志,因為我們就是為了包括自己親屬在内的千百萬人民的翻身解放去鬥争的”。任陽升的女友也是共産黨員,在到浦東參加武裝鬥争辭行時,他對女友說:“誰先倒下去,活着的要加倍工作,把先驅未竟的工作挑起來”。
奚品衡烈士(49屆校友)
奚品衡(1932-1951),男,1932年出生于太倉縣城廂鎮樊泾村。1946年秋至1949年春在太倉師範初中部讀書。1949 年6月參加革命。先到蘇州學習,同年9月在蘇州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參加抗美援朝,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高炮14團1營3連任觀察員,曾榮立三等功。1951年8月13日在朝鮮順川裡望樹墩戰鬥中犧牲,年僅20歲。2010年7月28日,與奚品衡同屆的太師校友30多人到太倉烈士陵園憑吊烈士,敬獻花圈,座談回顧了當年讀書與參軍的情景,立志發揚太師熱愛祖國、勤奮學習的優良傳統。
楊獻賢烈士(50屆校友)
楊獻賢(1934-1953),女,1934年出生于太倉城廂鎮長埭弄。先後在城廂小學、太倉師範初中部及中師讀書。1951年8月中師二年級肄業參軍,和許多同學一起投筆從戎 ,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被分配在23軍67師文工隊。1953年4月在朝鮮戰場光榮犧牲。在戰場上,用自己嘹亮激昂的歌聲,鼓舞志願軍戰士為抗美援朝、保衛世界和平而英勇作戰。在一次大決戰前,前線部隊捕獲批美軍俘虜後,她奉命和文工隊戰友們一起,在黑夜裡,借着炮火和曳光彈的閃光,去慰問捕俘的英雄們。1953年4月間,楊獻賢烈士在戰場上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犧牲時她年僅19歲。烈士的母親深明大義,**着悲痛,把烈士撫恤金全部捐獻給國家購買飛機大炮。楊獻賢烈士是太師的光榮和驕傲,烈士的母親塑造了一代中國母親的光輝形象。(收集整理/何壽林 審核/丁锴)